tulip notes
首页
  • 学习笔记

    • 《Vue》
  • 踩坑日记

    • JavaScript
  • MQ
  • Nginx
  • IdentityServer
  • Redis
  • Linux
  • Java
  • SpringBoot
  • SpringCloud
  • MySql
  • docker
  • 算法与设计模式
  • 踩坑与提升
  • Git
  • GitHub技巧
  • Mac
  • 网络
  • 项目构建合集
  • 一些技巧
  • 面试
  • 一些杂货
  • 友情链接
  • 项目发布
收藏
  • 分类
  • 标签
  • 归档
GitHub (opens new window)

Star-Lord

希望一天成为大师的学徒
首页
  • 学习笔记

    • 《Vue》
  • 踩坑日记

    • JavaScript
  • MQ
  • Nginx
  • IdentityServer
  • Redis
  • Linux
  • Java
  • SpringBoot
  • SpringCloud
  • MySql
  • docker
  • 算法与设计模式
  • 踩坑与提升
  • Git
  • GitHub技巧
  • Mac
  • 网络
  • 项目构建合集
  • 一些技巧
  • 面试
  • 一些杂货
  • 友情链接
  • 项目发布
收藏
  • 分类
  • 标签
  • 归档
GitHub (opens new window)
  • 一些技巧

  • 面试

  • 一些杂货

    •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自我救赎
    • 十年自学编程
    • 程序员你幸福吗?
      • 程序员,你幸福吗
        • 1.经历胜过物质
        • 2.助人为乐
        • 3.让幸福细水长流
        • 4.少买保险
        • 5.为将来埋单
        • 6.三思而后行
        • 7.小心比较购物的陷阱
        • 8.随大流
      •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头来两手空空
    • 年龄焦虑与未来的路
  • 项目发布

  • 友情链接
  • 更多
  • 一些杂货
EffectTang
2024-09-16
目录

程序员你幸福吗?

# 程序员你幸福吗

摘自 《高效能程序员的修炼》

作者:知名博主和程序员Jeff Atwood(StackOverflow创始人之一)

# 程序员,你幸福吗

……最难的是,要搞明白你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科学家们喜欢标新立异,抛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钱是可以买到幸福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对的!

近期的研究已经开始区分主观幸福的两个方面:情绪上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看法。前者是指一个人每天经历的情绪的质量,具体包括快乐、压力、悲伤、愤怒以及其他让人开心或不开心的感情的频率和强度。后者是指人们在审视他们的生活时所持的看法。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幸福呢?我们对以上两个方面分别做了评估--盖洛普公司做了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民意调查,每天都有 1000 名美国人参与。在分析了超过 45 万份问卷结果之后,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报告:如果以收入的对数作为参考坐标,人们对生活的看法随着收入的提高在稳步提升,而情绪上的幸福感也在提升,只不过当年收入超过 7.5 万美元的时候幸福感就停滞不前了。

这里还有一个数字可供大家参考:美国联邦政府当前公布的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标准是 23050美元。也就是说,一旦你的收入超过了贫困线的3倍多一点之后,你就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幸福,至少钱本身能给你带来的幸福就那么多。

上面的结论在很多研究资料里都得到了印证。一旦你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去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最底部的基本需求之后--也就是说,你不再需要为食物、住所、安全而担心,甚至还有一点可支配的收入用于应急--即使你赚更多的钱,甚至堆金如山,也无助于你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然而,即使你幸运地拥有一份可观的收入,你花钱的方式也会对你所花的钱能带来的幸福(或者不幸)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可不是危言耸听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相关的研究在 “Ifmoney doesn't make you happy, then you probably aren't spending it right”(如果金钱没能给你带来幸福,那可能是你花钱的方式不对)一文中做了很好的总结。

关于幸福,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科学本质--什么能带来幸福?什么又能维持幸福?--也因此,他们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金钱去获取幸福。那么,下面的事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对酒一窍不通的有钱人,并不见得比他的邻居们更会储存酒;一个对幸福一无所知的有钱人,并不见得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幸福。金钱是获取幸福的一种机会,但仅仅因为人们觉得应该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常常并不能让他们如愿以偿,这种机会很多时候都被自白浪费了。

那篇论文的诸位作者中你可能认识几位,尤其是 Daniel Gilbert,他还写了另外一本非常棒的书:《哈佛幸福课》(《Stumbling onHappiness》)。他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很多相同的主题。

那么,什么才是幸福的真谛呢?下面,我将尽我所能总结出最基本的8点,但如果你想了解各条原则背后的研究论证过程以及更多的细节,我建议你还是去完整阅读一下那篇论文。(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得到。)

# 1.经历胜过物质

东西会变旧。东西会变得平淡无奇。东西就是东西,它还会磨损,很难拿来分享。但是经历却完全不同,它是独特的,它在你的记忆里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而且常常还会历久弥新。经历永远都可以拿出来与人分享。只要有可能的话,把钱花在经历上(比如带全家去迪士尼乐园玩),而不要花在物质上(比如买一台新电视机)。

# 2.助人为乐

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花点钱就能跟其他人建立起更为深入的联系的东西(或事情),将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关系更加紧密,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正面感受。想一想,你能通过何种方式、只需花费自己一部分的钱就能帮到别人?勿以善小而不为。把它们放到你的常规开销计划里去吧!

# 3.让幸福细水长流

人是最能适应变化的。因此,最有效的花钱方式是经常买来一些小变化,而不是花大钱一下子买来一个大惊喜,然后坐等着新鲜劲很快过去。如果可能的话,把一个大的购买计划拆分成多个小的,一点一点慢慢买进来,更好地享受整个过程就拿幸福来说吧,频率比强度更重要。大家需要改变一下观念,记住:很多次小的愉快的购买实际上比一次巨额的购买更能有效地给你带来幸福。

# 4.少买保险

人能快速适应变化,不管这个变化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额外的担保或保险是在利用我们“损失厌恶”的天性,利用我们的一时冲动。因为人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当购买的东西出现故障时,其实他们并不会像原先想象的那样懊恼不已。

而且,因为人们放弃了享受完整承诺带来的情感利益,保险条款容易不生效或者慷慨的返还政策反而会引起更多的焦虑和不快。因此,避免购买保险,千万别贪图慷慨的返还政策。

# 5.为将来埋单

即刻的喜悦可能会使你冲动买下你承受不起的东西,或者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冲动购买使你丧失了必要的思考空间,让你难以做出合理的决定。它也无情地扼杀了期待的感觉,而期待恰恰是幸福的源泉。为了让幸福最大化,你应该尽情享受是否要买、买什么、什么时候到货等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甚至故意把做决定的过程拖长。

# 6.三思而后行

在考虑为将来购置东西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但有研究表明,恰恰是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细节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或者不幸)。在进行一次重要的采购之前,考虑一下售后服务,同时也想想一旦拥有这样东西之后你到底哪些时间会用在它上面。试着设想将来典型的一天,一小时一小时地细细审视:这东西会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 7.小心比较购物的陷阱

“比较购物”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在这个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些无足轻重的特性上,而忽略了去评估我们真正有多喜欢这个东西。他们关注的是我们购物时关心的方面,而不是我们购买之后使用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方面。换句话说,花2美元买到一块便宜巧克力(不错的买卖),跟这块巧克力好不好吃其实没什么关系。不要为了比较而比较,谨防掉入比较购物的陷阱试着去考量那些真正能给你带来快乐或提升体验的指标。

# 8.随大流

不要高估你的能力,别以为你能独立预测你会有多喜欢某样东西。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方面极其不擅长!但如果某样东西可靠地给其他很多人带来了幸福,那它很可能也会给你带来幸福。在你做出购买决定之前,请认真考量一下别人的看法和用户评论。

赚钱不容易。跟钱财相比,幸福更是来之不易!因此,当你花钱的时候,请记住上面的8点,这样才能使你买到的幸福最大化。请记住:这是科学!

#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头来两手空空

也许很多人早已忘却,第一代互联网泡沫在 2000 年的时候有多么疯狂。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在那股泡沫破裂的时候,马克·扎克伯格才刚刚 16岁。

关于当年泡沫中的互联网企业的夸张和无节制,有两部电影对它们剖析得尤其到位。

第一部是纪录片《Startup.com》。它讲述的是一家典型的 Web 1.0 互联网公司有个人突发奇想,不管他的想法有多么荒诞,但公司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膨胀;而这种方式的膨胀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典型的。这部电影刚刚出了数字版本。而纪录片里讲述的那个在短短18个月里烧掉 6000万美元的网站,它的域名govworks.com 早已被人抢注。这也许就是时代的标志吧。

第二部电影是我以前一直想看,但直到几天前才有机会看到的《Code Rush》。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Code Rush》几乎是无从找寻的。多亏 Andy Baio 的激进主义他说服了导演把这部电影在“创作共用”的框架下发行。现在你可以在线观看这部电影了--绝对值得一看!

还记得使用网络浏览器都要向用户收费的年代吗?那就是网景(Netscape)。

《Code Rush》是一部 PBS®的纪录片,讲述的是网景在 1998~1999 年将浏览器代码开源的历程。正如纪录片痛苦陈述的那样,这不是一次战略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绝望之举。那是一家主宰着全球操作系统市场的公司(微软),在做出将自家的网络浏览器免费捆绑进操作系统的决定之后发生的事。

纪录片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注定会失败。实际上,“我们注定会失败”的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但除去那些恐惧的诙谐和灰暗的基调,影片里还有很多地方着实鼓舞人心。那些工程师们都像是英雄,不管时间表多么不切实际,他们都在为了一个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能否完成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他们甚至不确定整个公司能否撑到他们把项目做完。

《Startup.com》和《Code Rush》之间最鲜明的不同之处在于,网景并没有为了-些不靠谱的理由而烧掉成百上千万的投资(姑且不说这个公司所犯的其他错误或过失)。他们留下了很有价值的遗产:

  • 有了网景浏览器,才有了最初的 HTML 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 1998 年3月31日,随着网景浏览器源代码的发布,它也推动了商业开源软件的发展。
  • 最终在 2004年以Mozilla Firefox1.0 的形式对微软的I产生了强有力的威胁

你想发财吗?想要出名吗?还是想工作有保障?或者在你的有生之年改变整个世界?传说中的那些牛人,曾经走在光辉的发展历程中,看一看他们当中有多少是从网景出来的吧:Jamie Zawinski,Brendan Eich,Stuart Parmenter, MarcAndreessen……网景的故事还在流传,尽管这个公司已经不复存在。从根本上来说《Code Rush》也是对程序员工作之意义的一次冥想。

正如《Startup.com》和《Code Rush》揭示的那样,对于程序员来说,最难的是要搞明白你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认真思考一下,以免你的职业生涯再去步那些失败的所谓高科技泡沫公司的后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头来两手空空。

Tom Foremski@tomforemski 在Twitter 上发的一条短讯:

“临终前,斯蒂夫·乔布斯对他在工作上倾注的毕生精力后悔了吗?”

​ 8:45 PM-2011-10-5

上次更新: 2025/04/23, 16:23:16
十年自学编程
年龄焦虑与未来的路

← 十年自学编程 年龄焦虑与未来的路→

最近更新
01
面向切面跟自定义注解的结合
05-22
02
时间跟其他数据的序列化
05-19
03
数据加密与安全
05-17
更多文章>
Theme by Vdoing | Copyright © 2023-2025 EffectTang
  • 跟随系统
  • 浅色模式
  • 深色模式
  • 阅读模式